期刊封面

工业资产如何变负为正--河北唐山市保护利用工业(2)
“我们要打造博物馆之城,用这些工业符号记录过去、保存现在、指向未来。”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刘金柱说,目前,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7个、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3个,形成了以4A级景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、(唐山)工业博物馆、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、培仁历史文化街等为组合的工业旅游产品集群。2020年,唐山市工业旅游共接待游客数量超230万人次,收入约24.1亿元。
负资产变成绿资源
百余年的矿业开发,在为唐山这座工矿城市赢得经济利益的同时,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。不规范开采造成地表塌陷、山体破碎,污水横流的“工业疮疤”、裸露的“白茬山”触目惊心,侵蚀着环境,困扰着周边群众。

如果说承载工业文化的遗址与文物是唐山工业的宝贵遗产,那么“工业疮疤”就是工业发展留给唐山的“负资产”。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调查显示,唐山因矿业开发遗留的“负资产”达910处,面积达37平方公里。如何变“负资产”为绿资源?
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坐落在唐山市主城区偏南位置,这里是曾被当地人称为“南大坑”的采煤塌陷地。据74岁的老人艾素娟回忆,上世纪90年代,她家就住在南湖附近,因为地势低洼,这里渐渐堆砌了很多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,日积月累,竟形成了一座高达50米的垃圾山。污水横流,恶臭扑面,蚊蝇成群,艾素娟和邻居们不得不陆续搬离。
上世纪90年代末,唐山下决心治理“南大坑”:煤渣被清运走了,粉尘煤灰减少了,光秃秃的废弃地上,一棵棵树木连缀成林,郁郁葱葱。最大的变化发生在近10年,随着大规模改造工程启动,扩湖、引水、垃圾山封闭绿化等一个个“大动作”陆续完成。艾素娟老人提到的垃圾山,如今经过生态化处理和创意设计,已变身为秀美怡人的“凤凰台”,环形绿道从山脚盘旋而上,像一层层梯田延伸至山顶。去年,艾素娟老人在南湖西畔买了房子,“搬回来,就是因为这里可以享受生态福利”。
与其他地方“抹掉老矿区痕迹”式的改造有所不同,南湖将区域内的铁路、矿井、烟囱等工业遗存进行“小尺度”重塑,并将这些遗存巧妙地连缀成相关联的景观层次,与整个公园融为一体。唐山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傅海涛告诉,顺应地形地貌特点,采煤塌陷坑已被改造成面积达11.5平方公里的湖面,周边种植了4000余种植物,吸引了215种野生鸟类往返栖息。
据环保部门统计,昔日的“工业疮疤”南湖区域,现在已成为唐山的生态名片,发挥着改善唐山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功能。2010年,唐山南湖成为国家4A级景区;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里举办,南湖向世界展示了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“唐山样板”。
有了“南湖改造”这一成功案例,唐山对工业迹地的修复大刀阔斧,制定了《唐山市盗采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》等政策文件,以对工业迹地修复绿化、转型利用、自然恢复等方式,开启了打造绿水青山的攻坚行动。
唐山市丰润区的压库山别名“压库坑”。上世纪90年代初,有人曾以凿岩爆破的方式在压库山村削山采石,用于填海、铺路。地上资源枯竭了,又向地下炸坑,“压库坑”由此得名。2019年,按照“谁治理、谁受益”原则,丰润区政府与保利集团合作,对压库山15处集中连片的废弃矿山进行修复。
“工业文明反哺生态文明的时候到了,‘靠山吃山'得有新‘吃法'!”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丰润区分局局长赵国成说,通过压库山矿山修复,将整理出农业用地430余亩和建设用地1137亩。这些土地将用于发展设施农业、建设矿山公园、打造装配式建筑配套产业基地等,预计每年总产值可达30亿元。
据统计,经过多年修复治理,唐山已有730处“工业疮疤”修复完成。自2017年以来,唐山已取得工矿废弃地占补平衡指标559公顷。根据规划,到2025年,唐山市历史遗留的所有废弃矿山迹地将全部修复完成,实现由粗放型资源开发向绿色城市发展的华丽转身。
老字号焕发新活力
和许多传统资源型工业城市一样,唐山也面临着资源枯竭、产业变迁的现实课题。如何充分利用厚重的工业文化积淀,探索产业升级新路径?

文章来源:《工业安全与环保》 网址: http://www.gyaqyhbzzs.cn/zonghexinwen/2021/0808/4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