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封面

工业资产如何变负为正--河北唐山市保护利用工业
河北唐山依煤而建,因钢而兴,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。曾经的工业辉煌也给唐山留下不少难题:工业遗存完成历史使命后无法融入城市发展,资源过度开发造成“工业疮疤”频频出现……如何处置工业“闲资源”、解决工业“负资产”?怎样利用厚重的工业基因探索产业升级新路径?这是唐山面临的现实课题。

河北省唐山市依煤而建,因钢而兴,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。1878年,以开平矿务局设立为起点,这座城市相继诞生了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、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、第一台蒸汽机车、第一桶机制水泥、第一件卫生陶瓷等“七个第一”,被誉为“近代工业摇篮”,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。
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,唐山源源不断供应着煤炭、水泥、钢铁等工业“粮食”,为国家建设“出了力、救了急、立了功”。然而,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,曾经的工业辉煌也给唐山留下了难题:一些老旧工业厂房完成历史使命,剩下废弃的空壳,连带周边呈现衰败气象;个别地区资源过度开发,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等。这些,曾一度阻碍了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。
如何处置工业“闲资源”?怎样解决工业“负资产”?如何充分利用厚重的工业基因探索产业升级新路径?这些是唐山面临的现实课题。
闲资源掀起文旅热
走进位于唐山市路北区的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,历史与时尚在这里融为一体:一边是“修旧如旧”的水泥厂,陈列着水泥窑系统、发电机组等工业文物以及从1889年至2008年近120年的2000余卷档案,诉说着久远的故事;另一边是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创园区,一家家特色餐厅、画廊、工作室充满浓郁的时尚气息。
“博物馆以工业遗产保护和持续性利用为目标,同时又为现代城市生活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体验式空间,成为集工业旅游、工业遗产保护、文化创意、休闲时尚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。”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工作人员孟佳介绍,这里是现今国内水泥工业物质和文献遗产保存时间跨度最长、保存最完整、内容最丰富全面的博物馆。在文创园区,已完成招商面积达2.7万余平方米,入驻商户超200家。

图为唐山南湖一角,昔日的“工业疮疤”已成为城市生态名片。董军摄
2014年,做工程设计的李海永看中了这个工业元素浓郁的园区,将自己的工作室设在了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,“这是城市里难得的清静之地,旅游文化业态相对稳定”。
启新水泥厂始建于1889年,是我国第一家民族水泥企业。2008年,按照唐山市改造城市面貌和生活环境的“退二进三”规划,启新水泥厂拆迁退城,在为市民留下一片洁净的同时,修复建设了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和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,让这片百年厂址重焕生机。
启新水泥厂的变迁在唐山并不是孤例。缘于“以矿立市”的发展模式,丰富多样的工业元素在唐山城市空间中占据了很大比例,记录着唐山艰辛创业和再创辉煌的历程,被视为特殊的文化资源。为此,唐山近年来大力推进“工业遗存+文创产业+城市生活”融合发展,把工业遗产变成文化资产。
在这个理念推动下,一处处废弃厂房、旧址摇身变成矿业文物富集的城市博物馆群。开滦博物馆、陶瓷博物馆、汉斯·昆德故居博物馆等一批主题鲜明的工业博物馆,留住了城市记忆,迎来了价值重生,为城市增添了别样色彩。
受益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带来的福利,自2018年起,唐山明确了充分利用工业元素建设工业旅游城市的新定位,并先后编制完成《唐山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(2018-2020)》《唐山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》及相关配套政策,为发展工业旅游做好顶层设计。
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,“井下探秘游”成为唐山工业旅游的标志性线路。乘电梯深入地下70米,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古巷道遗址,仿佛穿越时空百余年。这里真实再现了从原始挖煤、炮采、普采到现代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演变过程,在巷道中穿行,与一个个正在工作面“忙碌”的矿工雕塑擦肩而过,与“参与煤炭运输”的毛驴雕塑打个照面,偶尔还能看到为矿工准备食物的井下厨房……
“这里为孩子们打开了煤炭开采的真实教科书,比枯燥的课堂教学好多了!”一位刚刚带着学生参观完矿井的老师说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王立新介绍,这里是河北省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,每年接待数千名中小学生参观游学,广受欢迎。
文章来源:《工业安全与环保》 网址: http://www.gyaqyhbzzs.cn/zonghexinwen/2021/0808/457.html